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华野2师伤亡惨重,李云龙为什么不去找上级,反去找赵刚要俘虏?

李三万

摘要:《亮剑》中,李云龙率领2师在淮海战役中扛起了赵庄阻击的重任,因此伤亡惨重。为了补充部队的损失,李云龙为什么不去找上级,要去找赵刚要俘虏?

华野2师伤亡惨重,李云龙为什么不去找上级,反去找赵刚要俘虏?

《亮剑》中,李云龙率领2师在淮海战役中扛起了赵庄阻击的重任,因此伤亡惨重。为了补充部队的损失,李云龙为什么不去找上级,要去找赵刚要俘虏?

《亮剑》之所以到现在,还被很多人拿出来讨论,并且把里面很多细节都反复探究,也让很多人反感,怎么老拿电视剧来讨论历史问题?其实原因就是原著作者在军史这一块吃的很透,而电视剧的改编也难得的尽量忠于原著,因此这本书和电视剧,固然是编出来的,然而里面几乎所有的细节,历史上都可以找到原型,只不过通过《亮剑》做了一个集锦式亮相。

这里提到李云龙问赵刚要俘虏,历史背景就是解放战争中的“解放战士”。解放战争与刚结束的抗战不同,抗战是一场国战,而解放战争则不同,这两种战争性质不同,抗战中俘虏就是俘虏,可以集中关押,甚至也有屠杀,无法直接转化为我所用,加入己方部队一起去战斗,最多可以组织俘虏加入反战同盟,到战场上喊喊话,搞搞瓦解军心的宣传。

而解放战争不同,是我国内部新兴进步势力推翻腐朽反动政权的一场战争。也就是对以蒋家王朝为标志的国民党政权进行消灭!国民党政权,在我国历史上有推翻封建皇权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们本身进行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并不彻底,自身迅速腐化堕落,在以极大牺牲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后,随着外部威胁的消失,更加速其腐朽的速度,其在战后重建工作中,简单粗暴,经济出现重大错失,都是其本身革命不彻底所造成。而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同时在后方解放区进行了土地革命,这一重大成果的直接表现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蒋家王朝王朝在战争中的失败,根本原因是其政治失败,而不是军事失败。相反,国民党军队,作为原来唯一的合法国家军队,所拥有的正规化建设程度,训练水平,都是优于我军的,因此对于国民党军队基层部队的官兵,有通过思想教育,迅速转化立场,重新拿起武器为人民而战的先决条件,这时这些“解放战士”原本所掌握的军事素养、战斗经验,都是可以直接转化为我军所用的战斗力,远非从解放区征招入伍的农家子弟可比。

华野2师伤亡惨重,李云龙为什么不去找上级,反去找赵刚要俘虏?

同为中国人,同为中国人民的子弟,在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上,一旦转化成功,立刻就是现成的战士,电视剧中,李云龙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人,他本身就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还是最艰苦的三过草地出来的老红军,这一拨老红军,在历史上,有红色播种机之称的荣誉,是典型的一个伙夫走散出去,都能自己白手起家拉出支游击队伍的精华所在,李云龙还是其中佼佼者,在拉人拉队伍上,有其独到的经验,所以他的部队在淮海战役中,啃骨头出现重大人员损失,他得知自己老搭档赵刚政委正在做俘虏转化工作,立即打上了那批俘虏的主意,那还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以他一贯的作风,为了保证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什么犯纪律的事都做的出来,所以不通过正规渠道,而是通过自己老关系下手抢人补充自己部队,一点心理障碍都不会有的。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歼敌数量最多的。此战中,国军损失55万人,其中被俘虏320355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而且也正是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的俘虏政策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即俘即补,即补即战”,上午俘虏过来,经过简单教育,下午就加入解放军上了战场。很多部队一边打一边将俘虏补入部队,甚至到了战役结束,部队不但没减少,还越打越多了。

国军中将杜律明也是在淮海战役中被俘。1960年,周恩来和陈毅宴请来访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杜律明也受邀出席作陪。席间,蒙哥马利问杜律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

杜律明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说:“我的人都跑他哪里去了。”这句话虽然是在开玩笑,但是,这反应一个事实。解放军大规模改编被俘虏的国军部队!

华野2师伤亡惨重,李云龙为什么不去找上级,反去找赵刚要俘虏?

对于俘虏的国军,必须经过“两忆三查”教育,也就是“忆阶级苦、忆民族苦;查立场、查斗志、查工作”。通过这种思想工作,把顽固的敌对分子甄别出来。同时,团结和发动国军中的“劳苦大众”,拿起武器,加入解放军,一起打老蒋!对于被俘人员,这个工作是必须做的。而且,通过思想教育的俘虏,也要和解放军老兵按照比例混编。防止出现再次“倒戈”

在赵庄阻击战中,李云龙的对手是楚云飞指挥的精锐美械部队,李云龙部伤亡惨重。华野2师有的团,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兵力。李云龙急需补充兵员!可是,李云龙不能撤到后方补充,也来不及请示纵队司令。因为,战事紧急,对面又是老熟人楚云飞。李云龙不能就这么放楚云飞走,他可不能让楚云飞看不起他!就算是崩了门牙,老李也要和楚云飞一决雌雄!

于是,李云龙找到了在给俘虏上课的赵刚。作为纵队政治部主任赵刚正在负责俘虏教育,以他们的交情,赵刚必须帮忙。而且,老李也觉得“两忆三查”教育有点啰嗦。他老李觉得自己有本事降伏这群俘虏。所以,李云龙找到了赵刚。但赵刚办事谨慎,再加上李云龙和他已经不是一个单位。所以,从安全和制度考虑,赵刚一开始拒绝了李云龙。不过,赵刚还是对老部队、老战友有感情。他也觉得李云龙有本事降伏这群俘虏兵。而且,战事确实紧张,战机稍纵即逝,不容耽搁。于是,最后,赵刚以整个战役的大局为重,借给了李云龙2000俘虏,而且好事做到底,还把负责俘虏教育的政工人员也一起给了李云龙。

华野2师伤亡惨重,李云龙为什么不去找上级,反去找赵刚要俘虏?

后来,赵刚所在的纵队司令向华野总部告状,结果反而受到了华野代司令员的严厉批评:“李云龙在赵庄,打的那就不是抓俘虏的仗!你拉上赵庄试试?”因为阻击战是战役中最苦的活,消耗大、伤亡重,还很难有大批缴获和俘虏,毕竟是被动的一方。所以解放军各部都把围歼或追歼任务比喻成“吃肉”,攻坚战称为“啃骨头”,阻击战则是“喝汤”。

但大规模的俘虏群体和部分国军精锐部队的俘虏,匆忙的“即俘即补”就不行了,很容易出现问题。其一是需要控制基层连队的解放战士比例,队伍成份总得保证;其二是在淮海战役中,像第5军、第18军、第74军这样的国民党嫡系精锐,基层官兵受反动教育较深,态度相对顽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思想教育和甄选后,再统一分配来补入部队,否则要出乱子的,赵刚在台上训话时,下面俘虏中第5军和第74军的都有。

国军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就是兵败后化妆成士兵混入俘虏队伍,然后在押往华野12纵政治部所在地临沂的路上逃跑的,所以《亮剑》中二纵政治部主任赵刚负责管理和改造俘虏兵,是符合历史和部队分工的。2000名俘虏兵必要的思想教育还没有完成,是他起初拒绝李云龙请求的一个原因,俘虏补充是有规定流程的。

在赵庄阻击战的战史原型“徐东阻击战”中,华东野战军可不是以师为单位遂行任务的,而是由宋时轮统一指挥的整整三个纵队,毕竟面对的是徐州敌人的主力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一二个师哪里挡的住。换句话说,不仅李云龙的2师抓不到什么俘虏,他所在的纵队也不会“有肉吃”,所以他去找上级,纵队司令员也没有办法给他补充兵员。

华野2师伤亡惨重,李云龙为什么不去找上级,反去找赵刚要俘虏?

纵队司令员想解决问题,一样得从其他纵队划拨,加上必要的手续和流程,等要来了俘虏,那黄花菜都凉了,战机是稍纵即逝。 那么,李云龙只能去找兄弟纵队想办法,比如赵刚所在的二纵,而跨纵队调拨俘虏兵,自然是赵刚开始不想答应的另一个原因,纵队是野战军的战役基本单元,他赵刚又不是纵队司令,做不了这个主。

李云龙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还不如通过跟赵刚过命的交情“走走后门”。虽然赵刚开始不太情愿,但李云龙一句“晋西北带出来的老兵只剩五分之一了”,还是打动了独立团原政委的心弦,这个错误又并非触犯原则,赵刚也就顺水推舟了,毕竟军情如火,解放军是一家人。所以后来即便赵刚同意借俘虏,也还是要李云龙打了借条,好歹对上级也有个说法。

话说回来,一贯严格遵守纪律的赵刚,真要是不给,那才叫“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呢,“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毛病是国民党军队的顽疾,而不是解放军的。所以,赵刚最后还是从大局出发,借给李云龙俘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53650768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3236039147@qq.com

电话:135365076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