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罗平北路的阿岗镇,是从一个叫法郎的小村庄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求学于市府曲靖,往返经常坐客车走黄罗公路。这条路是直连曲靖与罗平的省道,彼时的路面是那种寒碜的砂石路,路况极差,崎岖不平且狭窄局促,一路嚣尘一路颠。客车想快也快不了,慢节奏如蜗牛般地走,百余公里路要五个多小时。
黄罗公路沿线有许多村庄,阿岗镇辖下的法郎村就在其中。作为晕头转向的乘客,对经过的大多数村庄是记不住名字的,唯有法郎村印象深刻。一是因为这个小村的名字有些“洋气”——每次见到路牌都会让我联想起法国的货币。再则是因为客车到达这里时,往往会把这里当做“交通服务区”,让颠簸了半程的乘客们稍作休息。
车还未熄火,乘客们就会纷纷下车,各寻其所。烟瘾大的男人们急不可待地去农家借个水烟筒点燃纸烟抱在怀里陶醉地吸,内急的或晕车的会忙着奔向就近的厕所,而我则混迹于大多数人流涌向那些小吃摊点。那个年代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带在身上去读书的钱不多,有大鱼大肉的餐馆是不能冒然进去的,花上一两元钱填饱肚子是最佳选择。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市场,法郎村人深谙此理。借客车在此停留之机,这里自发形成了个热闹的农村小市场。有餐馆,有百货店,有卖时鲜农副产品的农民,当然最多的是卖烧洋芋的摊,就在公路边摆放一个简易煤炉,一张小桌、一个小簸箕和几个小板凳,一大口袋洋芋,一罐农户自制的老面酱就行。
阿岗镇是罗平北路的农业大镇,这里广阔厚实的红土地盛产优质洋芋,阿岗洋芋毫无争议地成为罗平知名土特产的代表。洋芋的吃法有多种,最诱人的还是烧洋芋,人称“吹灰点心”,借助于火与时间的共同作用成就的一种简单、朴素、老少咸宜的食品。
尽管在尘土飞扬的路边,且有赶不走的苍蝇盘旋于炉旁或酱碗边,但一点不影响过往乘客对这里烧洋芋的喜爱,男女老少皆如此,坐在桌边或炉边,自个从炉火上取下来还蕴藏着巨大热力的焦皮洋芋,边吹边剥皮,蘸着酱就急不可待地往嘴里送。短短几分钟,炉上的洋芋就被消耗了差不多。卖芋者的脸上是很晴朗的,他们会再次从口袋中倒出生洋芋来继续烧烤,笑眯眯地等待着下一拨过往乘客的来临。看到大家满足的神情,司机会催促了上车,继续前行。
岁月总是向好推进,罗黄公路的交通条件得到不断改善,铺上了柏油且尽可能地扩宽拉直,车行其上快捷多了。
工作以后,我曾多次通过这条道出行。法郎村路边的小市场依然还在,只是过往客车多数时候已不再停留,这个小市场有些落魄与冷清,卖烧洋芋的摊点偶尔出现,还是当初的那般经营模样,唯一变化的是蘸洋芋的佐料增加了不少。每次经过这里,如果遇到摊点出现且时间不紧急的话,我还是会稍作停留,下车去坐在摊边,即使腹中一点也不饥饿,也会买上两三个烧洋芋蘸着老酱慢慢品尝。
文/李庆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