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援助叙利亚一事,联合国会场出现激烈交锋,美西方图谋破产,俄罗斯一票否决了相关提案,中方也亮明了态度。

今年以来,由于大地震的影响,叙利亚国内遭受巨大冲击。国际社会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为其提供大量援助。而在近期,联合国围绕延长叙利亚跨境人道主义救援进行投票。由于与会各方就方案的细节未能达成一致,两份决议草案最终都没能获得通过。
7月11日当天,由瑞士和巴西起草了一份决议草案,呼吁将叙利亚跨境人道主义救援时间再延长9个月。在投票环节中,这一草案共获得13票同意,中国则选择弃权,而俄罗斯则投出反对票。由于俄罗斯拥有一票否决权,因此该草案没能获得通过。在同一会场上,俄罗斯提出了另一项草案,内容主要是要求将救援时间延长6个月,同时还要求各国取消对叙利亚的单方制裁措施。结果仅有中俄两国同意,其余13个联合国安理会成员或反对或弃权,导致该草案没能达到规定票数,无法获得通过。

联合国安理会的这次投票,其实是今年1月的有关事件的延续。据了解,今年1月,联合国围绕叙利亚跨境人道救援授权问题进行投票,当时各国一致通过了一项决议,将人道主义救援授权延长6个月,直到7月10日正式到期。在此期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安理会各方的分歧较大,致使决议投票多次被推迟。
早在2014年,联合国安理会便已经授权通过四个过境点,对叙利亚进行跨境人道主义援助行动。当时叙利亚国内战乱持续多年,该国民众陷入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然而美西方国家出于支持叙利亚反对派武装的需要,对叙利亚当局实施了大量的经济制裁,导致叙利亚内部局势雪上加霜。为避免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外溢,安理会授权对叙利亚实施跨境人道主义援助行动。随着叙利亚局势逐渐稳定,安理会取消了部分授权。目前最后一个跨境人道主义援助通道位于土耳其边境地区。今年2月土叙地震之后,援助通道又新增了2个,用于联合国地震赈灾物资的运输。

针对这次2份决议草案均未能获得通过一事,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阐述了中方立场,对各方未能达成共识表示遗憾。中方认为,向叙利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应当尊重叙利亚主权,以及叙利亚政府的主导权。在当前各方分歧巨大的背景下,张军表示,对话与协商才是化解分歧、凝聚共识的根本方法。中方呼吁有关各方摒弃双重标准以及将人道问题政治化的行为,保持协商,最终寻找出符合各方要求的解决方案。
可以说,中方代表的观点指出了当前各方的矛盾所在。在美西方国家的推动下,向叙利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已然成为一件政治化的议题。美西方国家为了与俄罗斯对抗,不惜将安理会当作博弈的场合,叙利亚则在沦为牺牲品。由于美西方国家的阻挠,致使各国就延长跨境人道主义援助时间的问题迟迟不能达成一致。
根据联合国有关资料,2022年,共计约1460万叙利亚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比2021年增加120万人。在全球经济发展普遍乏力的背景之下,叙利亚或将产生更多需要人道主义援助的民众。也因此,叙利亚将面临愈发严峻的人道主义危机。针对这一情况,安理会应当尽早通过相关决议,而不是为了彼此的分歧而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