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社新闻中心
要强调的是,即便F-35的交付数量从原先的150架降至90多架,它仍然领先于除中国外的所有国家的战斗机年度产量。而歼-20的年产量首次突破了100架,显示了其生产线的效率和中国的军事工业能力。
根据西方的一些权威智库数据,目前,中国解放军已经配备了近200架歼-20,而美军在役的F-35ABC型数量约为540架。考虑到F-35的年采购率大约为60架,如果这种趋势不发生太大变化,那么歼-20将会以每年约40架的速度接近F-35的总数量。据此推算,不到9年的时间,解放军的歼-20数量可能会超过美军的F-35。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五角大楼在全球战略部署的需要,不可能将所有的F-35战斗机都集中在亚太地区。这也意味着在一些关键的地理区域,歼-20很可能在数量上超过F-35,为解放军赢得一定的空中优势。
另外,歼-20的生产能力持续增强,而F-35由于升级和技术问题,其生产和交付呈现出不稳定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军事分析师认为,歼-20超过F-35的时间可能会比原先预期的更早。考虑到解放军未来空军的建设规模和战略需求,一些军事观察家预测,歼-20的年产量或许有望达到200架,使其有可能成为继F-35之后,第二种总产量超过1000架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
这些变化无疑为国际军事战略布局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这种新的变化,将是各国未来军事策略和军备发展的关键议题。
外界对歼-20的生产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期望其总产量能够达到壮观的1000架大关。但金灿荣教授却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看法。他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明确指出,歼-20的终极产量可能仅停留在500架,而真正有潜力触及四位数产量的,将是歼-35。
金教授的这番话立即成为各大军事评论圈的焦点。按照当前西方智库普遍的研究数据,歼-20的年产量已经超过百架,总量也已逼近200架。如果这一型号的飞机总产量真的停留在500架,这无疑预示着其量产可能在3-4年后就会结束。
放眼历史,自2016年歼-20正式宣布进入服役以来,其全速量产的时间似乎并不长,只有短短的5-6年。此情此景与美国的F-22战斗机在生产时的境遇有几分相似,而后者的生产终止被广大军事专家认为是五角大楼在21世纪初的一次战略失误。
对此,解放军当然不希望重复美军的过错。而那仍在研发中的歼-35,其真实的研发进度和未来生产计划仍是未知数。这也使得人们开始质疑,当歼-20的生产逐渐接近尾声时,歼-35能否接棒顺利地进入大规模量产。
但对于金灿荣教授的观点,我们也不应草率质疑。歼-20之所以被寄予厚望,不仅因为其高超的技术性能,更因为其在未来仍有机会维持全球领先地位。只要歼-20能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优化,其在解放军中的重要地位和生产周期都有可能得到延续。
展望未来,歼-20和歼-35如何平衡生产与技术进步,将直接影响中美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至于金灿荣教授的预测究竟是否准确,以及歼-20是否能在历史中留下浓厚的一笔,还需时间来见证。
五代机在现代战场上的地位似乎正面临考验。随着六代机的研发进展,其在未来空战中的主导角色可能会受到挑战。如果回顾历史,五代机的出现曾对四代机形成了明显的技术压制,改变了空中作战的局势。
五代机之所以能够在空战中占据优势,主要得益于其先进的隐身技术和制空能力。但在对地、对海等复杂作战环境中,五代机相较于四代机的优势并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般显著。如果六代机在制空领域能够进一步超越五代机,同时在多
这意味着,五代机可能被夹在两个战代之间:一方面,在与六代机的空战对抗中处于下风;另一方面,在多任务作战效率上,与经济实惠的四代机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这无疑会使五代机在未来的军备赛跑中遭遇尴尬。
然而,这并不代表五代机会迅速被淘汰或失去其战略价值。考虑到六代机的研发和运营成本可能会是一个天文数字,这将使得许多国家在军备更新上持谨慎态度,可能继续依赖五代或甚至四代机。而五代机所累积的实战经验和技术积淀,也足以支持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国际军事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考虑到这一点,五代机在未来可能会进行战略调整,更加专注于某些特定的战场任务或应对某些特定情境。而像中美俄这样的军事大国,尽管会加大六代机的研发力度,但他们仍然会认识到五代机在某些情况下所能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并因此继续在其上进行投资和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