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社新闻中心(香港讯)
香港新聞網9月8日電 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在8日刊發的報道中指出,港股市場的IPO熱度仍將持續。同時,面對當前複雜的全球局勢,愈來愈多外資正在通過香港投資中國資產,以實現多元化配置,中國資產正在從數年前外資口中所謂的“不能投資”變成“不能不投資”。
陳翊庭接受《證券時報》訪問時表示,目前有200多家企業正在排隊上市,其中一半是科技公司,還有一大批18A、18C的企業,以及一些成熟的新經濟企業,發行節奏較為合理。港交所從來不擔心供應端的問題,因為擬上市企業儲備源源不斷,更關注的是需求端,即投資者是否願意投資。
陳翊庭坦言,她觀察到相當多的積極訊號,從今年初開始,一些大型企業上市時,外資認購佔據很大比例,尤其是一些高科技領域的企業,可能有七八成是外國投資者,來自歐美、中東和東南亞等地區的資金基本上都有,並且長線基金參與度也很高。
在她看來,如果去年9月的大漲行情是政策驅動型,自今年年初以來的行情則完全是由中國資產的基本面所驅動。陳翊庭指,尤其是從年初DeepSeek出來以後,世界各地投資者都開始重新研究中國股票和內地企業,早幾年說“中國是不能投資的”,到現在變成“不能不投資”。他們的內部分析團隊,對中國內地企業及供應鏈仔細研究後發現,其中的優質企業源源不絕。
對於“A+H”上市模式佔今年上半年新股總融資額七成,陳翊庭表示,這與企業的擴展和布局有關。這幾年企業都強調出海,誕生對海外融資平台的需求。香港跟內地市場完全能合作以及互補錯位發展,合作遠多於競爭。她透露,港交所曾做過測算,“先A後H”的企業在港上市之後,今年其A股流動性平均增長達15%,這也是一個良性互動。
她提到,香港市場的傳統強項是在股票市場,衍生產品也做得不錯,但一些短板如債市就沒法與之相比,大宗商品方面,雖然港交所旗下擁有倫敦金屬交易所,但是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今年會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方面投入更多資源。
在與內地市場的互聯互通上,陳翊庭透露,滬深港通納入REITs已經準備得相當成熟。兩地尚未開始互聯的產品包括大宗商品、衍生產品等,最終目標就是投資者想買任何一類型產品都能實現互聯互通。外資不是僅對一兩個類別的產品有興趣,如果互聯互通做得更全面,香港與內地市場都能從中受惠。(完)
【編輯:康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