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0高考时间临近,高考志愿的填报与规划也成为很多学生和家长迫切关心的问题。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做出更好的应对规划?新东方举办了“高考留学齐规划”讲座活动。在活动中邀请到了国家认证职业生涯规划师、中国人民大学职业指导顾问张进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 《高考填报与职业规划》的专业讲座。
讲座的精华内容都为你整理好了,快来一起看看吧。
孩子们存在哪些专业困惑?
在辅导大学生就业时,每当我们问到学生“你对自己的专业满意吗?”这一问题时,学生们最常回答的是“不满意”。很多同学表示在选专业的时候以为自己会喜欢,实际上并不;或者是家长单方面做主给孩子选的专业,并没有过问学生的个人意愿;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规划,直接报考了人数比较多的热门专业。
最近在疫情期间,我遇到了两个中央美院的学生,一个在央美学建筑的男生,临毕业拿到了四五个单位的offer,他很喜欢也很开心。另外一个也是在央美读建筑专业的女孩,现在却很痛苦。因为报考的时候别人告诉她建筑专业好好就业,所以就报考了建筑,但是这五年的大学生活她读着不喜欢的专业非常痛苦,她每天都在思考究竟是继续学习建筑专业还是回到自己热爱的插画设计上。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往往最容易看到这种错误的现象:学生和家长盲目追风、自作主张,只选大众眼中最好的,不选最适合学生本人的。
这种现象会导致很多大学生因为不满意自己的专业,读书期间逃学、弃学、厌学。求职时茫然焦虑、无助徘徊,工作后出现不适应、不喜欢、频繁跳槽的现象。
填志愿时需要注意什么?
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出现,高考填报志愿前我们应该明确三件事:
第一, 共同决策。填报志愿的时候分清家庭成员的角色,决策者和适应者。填报的时候共同商议,参考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意向非常清晰,那么可以让孩子当一级决策者,家长是二级决策者,可以辅助孩子做参谋。如果家长是一级决策者,那么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第二, 充分了解。家长不仅需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还需要了解现在社会的大环境,包括意向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第三, 理性实践。在理性决策之后,学生要根据目标规划制定学习计划,行之有效的学习,最终实现目标。
学生和家长在做规划时,要做到:先向内看,再向外看。
“向内看”指的是自我认知的四个方面,分别是 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这些点可以看出某一行业学生是否适合是否热爱,将来是否会有更好的发展。
“向外看”是一个重点,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出国学习,报考时都要 考虑地区、学校、专业和今后工作的企业行业。
我的孩子大学时英语很差,原本四级都考了两次,因为女朋友要去英国读研究生,他在大四最后一学期认真学英语想要一起去英国,为了能顺利出国读研,他考过了四六级和雅思,也成功拿到了英国学校的offer。意外的是女朋友没能去成英国改为去澳大利亚,我儿子当时也很犯难,于是我征求儿子的意见,儿子表示毕业以后想要回国工作,我给他分析了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优劣势,最后我的儿子决定去英国,果然在生活中也验证了英国的学校和专业是适合他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在学校的选择上,除了考虑学校的知名度、软硬条件、地理位置,还要参考 就读过学生的评价体验,了解学校的文化底蕴。
继而要了解专业。 专业要考虑主要课程、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未来考研情况、职业发展情况和职业发展兴趣。
给学生和家长的建议
此外,这里还有给考生和家长准备的五个建议。
第一, 提早准备,早做规划。学生提前找到方向,有了学习的动力,更利于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力,在冲刺阶段实现弯道超车。
第二,家长不能越俎代庖 ,一定要以考生为中心。
第三, 不要盲目追风,不要跟随其他人的选择,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未来发展的潜力也不一样。
第四,将目光放长远,国内高校985、211名气很大,但是家长和考生不能把目光只局限于此, 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有很多,成才的机会有很多,不能只考虑眼前上学的问题,还要考虑今后就业的问题。
第五,建议考生家长在帮助孩子向内看,了解自我的时候,顺便了解一下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与考生有哪些不同,这样可以 更理解考生、尊重考生。
希望以上的内容可以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帮助,有所启发,也预祝今年的考生们能在这被疫情扰乱的特殊时期里,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入读满意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