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9月1日專電(記者蔡友銘):抗日戰爭時期,海內外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結成舉國禦敵的堅強力量,實現了空前的民族覺醒和民族團結。海外僑胞捨生忘死、毀家紓難,通過踴躍捐資捐物助餉、積極回國參戰、爭取國際援助、參加僑居地反法西斯戰爭等方式,為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9月1日下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第二場記者見面會在北京舉行,5位華僑華人代表受邀出席。
馬來西亞吉隆坡廣東義山主席楊博耀說:“1947年的時候,世界首座“南僑機工”紀念碑,建在了吉隆坡廣東義山,我們經歷了七十幾年,做了維護、維修以及提升工作。最近,我們也把整個“南僑機工”(紀念公園、紀念館)進行規範,也把範圍提升了一下。1938年至1942年的時候,南僑機工在陳嘉庚老先生的號召下,踴躍參與回國抗戰,他們送物資、藥物,甚至捐錢,把這些物資經過滇緬公路運送回到祖國。他們當年那種犧牲精神,我們有必要好好把這個故事講出來,弘揚下去,尤其是讓年輕一代好好去認識這段故事。”
西班牙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徐松華說:“西班牙僑界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活動在5月初就開始籌備,已經開展了各項紀念活動。6月初第一場青少年書法比賽就開始了,接下來又有多場活動。第一個特點是範圍特別廣,到現在為止已經舉辦19場活動。第二個特點是內容非常豐富,有座談會、演出、朗誦、圖片展、書畫展等,這也是過去沒有過的。”
他說:“在西班牙僑界,大家的熱情非常高。從馬德里到巴塞羅那,從瓦倫西亞到海島,東南西北普遍開展了紀念活動,讓大家明白什麼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我們的僑胞、我們的下一代,都應該記住這段歷史,不忘歷史、緬懷先烈、凝心聚力。”
緬甸中華總商會會長林文猛說:“抗戰期間,陳嘉庚等著名愛國僑領組織抗戰救亡團體3940個,成為支援中國抗日的重要力量,緬甸愛國僑胞變賣祖產、捐資超過四億元,捐助飛機19架,還冒死擔當翻譯、救護和嚮導,仰光華僑醫院日夜搶救傷員,僑胞還在街頭排起長龍為祖國抗戰捐款。
中國遠征軍兩次入緬作戰,有14萬名戰士長眠異鄉。為了安葬和緬懷英烈,在緬甸多地建立了中國遠征軍紀念碑,緬甸僑界一直以來都捐資進行修繕維護。每年清明節等重大節日,緬甸僑界和中國駐緬甸大使館、遠征軍後裔及各界都前往祭掃。抗戰的歷史告訴我們,海外華僑華人的命運始終與祖(籍)國緊密相連。”
斐濟華人文化藝術經濟聯合會榮譽會長方志偉說:“我爺爺方作標是愛國華僑,他出生于廣東中山沙溪鎮,從1920年幾兄弟漂洋過海到斐濟謀生,從一無所有、慢慢創業,成為一位愛國商人。
1937年他組織帶頭,號召南太平洋島國僑界一起捐款捐物,他自己把房產押給銀行,用一生的積蓄捐了一架戰鬥機。後來南太平洋華僑又捐了3架飛機,一共是4架。雖然他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取的孩子的名字,國、強、富、民、興等,就是為了提醒下一代,有國就有家。我父親排行第三,名叫方子富,他從小就回來中國學習中國文化,退休後帶我們移民回去斐濟,現在我也將我的女兒、孩子們送到中國來學習中國文化、中醫等,現在他們也在斐濟發揚光大,也把中國故事說好。我希望他們越來越好,講好中國的故事。”
澳大利亞悉尼華星藝術團團長余俊武:“澳大利亞悉尼華星藝術團在各方大力支持下舉辦了“悉尼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系列活動——《和平與未來》”,其中包括大型交響史詩音樂會和二戰圖片展,于8月9日在悉尼市政廳劇場隆重上演。”
他說:“作為一個在海外的華僑華人藝術家,我覺得有責任用文化搭建平台,讓和平的理念跨越國界,成為推動人類發展的永恆動力。”
他還說:“秉承這一理念,《和平與未來》採用了專業化、大眾型、多樣化、包容性的形式,其中凝聚了來自中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德國、南非、丹麥、荷蘭等眾多國家的民族藝術家,400人的演員陣容,當天晚上演出非常震撼、氣勢磅礡,至今還在悉尼傳為佳話。”
【编辑:郑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