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九三閱兵)對話劉江永:中國九三閱兵的多重意義

香港新聞網9月3日(記者 王豐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9月3日在北京舉行,以盛大閱兵儀式,邀請60多位外國國家元首、高級別代表、國際組織負責人、前政要等出席,與世界人民共同紀念。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當天早晨登上天安門城樓,與抗戰老戰士老英雄親切握手。俄羅斯總統普京,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務委員長金正恩等外國元首政要,也紛紛與在場老戰士握手致敬。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今天人類又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中國人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日閱兵除了集中呈現“東風-61”、“艦載激光武器LY-1”等先進裝備,全面展示中國國防實力,亦穿插抗戰與和平元素,激發歷史共鳴。戰旗方隊閱兵車懸掛八路軍、東北抗聯等部隊戰旗;軍樂團及大學生合唱團暖場奏唱《松花江上》《保衛黃河》等均為抗戰經典曲目;標注1945、2025的年號台由14座烽燧托舉,14隻和平鴿雕塑伴隨,呼應中華民族14年抗戰歷程;3架直升機飛過天安門廣場,分別懸掛“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條幅。

二戰敘事長期以美歐為中心,一些國家淡化貶低中國抗戰貢獻。有西方網友觀看九三閱兵後表示,了解得知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和主要戰勝國,中國及其人民曾受日本軍國主義野蠻殘害,為守護和平付出巨大犧牲,應得到最崇高敬意。

日本問題專家、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劉江永3日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專訪,解析本次九三閱兵的多重意義:

一、向當前紛亂世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

劉江永:閱兵之前,習近平主席已在天津上合組織峰會上作出了重要的新的全球治理倡議。中國在一個動盪不確定的世界,向全球發出和平之聲、正義之聲,也指明未來國際關係和世界秩序的新方向,既尊重主權,同時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共同開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此次大閱兵是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展開,進行得非常成功。

可以看到中國領導人和來自世界各國的領導人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一一握手慰問那些在抗戰中作出貢獻的老兵,場面很感人。此舉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精神、對老兵的關愛。

上合組織天津峰會和九三閱兵,客觀展現一種國際新秩序,顯示中國不僅有能力維護國家領土主權,也可為世界可持續安全與發展做出特殊貢獻,為當前紛亂世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中方透過九三閱兵展現的硬實力,既對反華勢力起到震懾作用,也向樂見中國和平穩定發展的周邊國家派去定心丸。

二、展現中國硬實力與軟實力

劉江永:本次大閱兵展現中國經濟、科技、國防力量發展壯大,展示了受閱部隊整齊劃一、步伐堅定、情緒飽滿、不畏艱辛的精神面貌,非常震撼。同時一些武器裝備也是第一次亮相,包括無人機、資訊作戰部隊、超音速導彈等,展示中國國防力量的增強,及捍衛中國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硬實力。

《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衛黃河》等抗戰時期重要曲目,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戰時期的精神面貌,也展現當代年輕一代的精神傳承。這些歌曲承載整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也可稱為重要的精神力量和軟實力。

三、對日本右翼勢力起到震懾作用

注意到,日本方面對九三閱兵也高度關注,日本的電視台也進行了實況轉播,但不呈現現場解,只有畫面和背景音樂,顯然做了技術處理,或是不願讓這部分聲音傳到日本,看到日本方面一些不友善評論,也有部分評論關注焦點放在朝方代表人選、中俄朝關係上。

若站在世界和平進步、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會普天同慶。但若站在軍國主義、歷史和人民的對立面上,會對閱兵感到畏懼。日本一些右翼勢力對九三閱兵懷著敵視不滿,甚至要以此為藉口,加強日本軍事力量,進行聯合軍演。甚至在九三閱兵之際,日本執政黨自民黨還和台灣當局相關部門舉行所謂“2+2”涉及安全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勾連會晤。九三閱兵對日本右翼起到震懾作用,但其必然千方百計破壞中國和平發展環境,應保持警覺。

四、對二戰史觀撥亂反正

劉江永:中國人民從二戰起點1931年“九·一八事變”就開始抵抗法西斯入侵,直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歷經艱苦卓絕拼殺,形成國內、國際兩個統一戰線,從防禦、相持到最終反攻取得勝利。九三閱兵讓各國代表和人民對二戰及中國對戰後國際秩序的貢獻產生更直觀認知。

不少西方國家的歷史教科書和人民對中國的抗戰歷史瞭解幾乎是空白。二戰有歐洲戰場、亞洲戰場兩個不同戰場。西方人民面臨納粹德國的入侵,國家記憶主要停留在歐洲戰場。也有部分人有意貶低中國作為東方戰場的重要作用,貶低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九三閱兵中,出現了楊靖宇支隊旗幟,紀念東北抗聯。事實上,二戰開始於東方戰場,始自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這個歷史認知,是撥亂反正的重要邏輯起點。1931年到1937年,中國東北地區遭遇日本侵略,這期間,共產黨就已經領導東北抗日聯軍在對日作戰,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蔣介石當時領導的國民黨軍,“九·一八”事變後,熱衷於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直到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還在後面圍追堵截,並把張學良的東北軍撤到關內,在西安駐紮,對紅軍進一步圍剿,放棄了東北大好河山。此舉正中日本下懷。

這種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到延安建立了紅色根據地,在1935年立即發表《八一宣言》(全名為《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主張全民族抗戰。中國共產黨民族大義當先,在1936年的12月12日,妥善處理了西安事變,形成中國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向中國大舉派兵,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進行了淞滬會戰,並對南京城進攻,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慘案。在戰略防禦階段,雖有大量國民黨將士為國捐軀,但由於蔣介石的消極抗日政策,正面戰場國軍節節敗退,大好山河迅速淪喪。

直到武漢會戰之後,日本遇到了巨大抵抗,戰略重心轉到八路軍、新四軍所處於優勢地位的敵後戰場。在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正面戰場節節失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成為主力。

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蘇聯、美國向中國提供了武器裝備或人員資源。東方的抗日戰場和歐洲戰場,形成了國際的統一戰線。反法西斯戰爭的國際統一戰線,最後也誕生了重要的戰後國際秩序和國際法淵源。第一是《聯合國憲章》,第二是《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

歐洲戰場結束後,德國的亞洲盟友日本仍然在頑抗,二戰還未完全結束。直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字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才落下了帷幕。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對世界和平、對戰後國際秩序的貢獻不容抹殺和低估。

另外,注意到近期《南京照相館》等多部影片上映,展示日本侵華戰爭中的暴行和歷史罪孽,贏得高票房收入,日方蓄意矮化影片效果。我認為,中日兩國圍繞日本侵華戰爭暴行的認知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在擴大。弘揚正確歷史認知,不僅是國家的目標,也應是全民任務。歡迎更多日本年輕人來中國參觀位於盧溝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等。(完)

【編輯:康土泉】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29608777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67138298@qq.com

电话:00852960877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