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报(香港讯)
香港中通社10月20日電(記者 施鑫岳)中國國民黨10月18日完成黨主席改選,由鄭麗文勝出,對她而言,當選國民黨主席並不是結束,而是“求新”與“守舊”的較量正式打響。如何凝聚黨內團結,以及是否能在內外壓力下,堅持競選時在兩岸政策上所展現的鮮明主張,是鄭麗文上任後需要面對的挑戰。
鄭麗文(香港中通社圖片)
本該是國民黨一次常規的換帥選舉,卻因為“非典型”的鄭麗文當選而激起波瀾。有輿論一針見血形容,鄭麗文接掌黨魁,對國民黨而言宛如“八級強震”,黨內有人錯愕,有人茫然,有人慌亂。
鄭麗文能在6人競爭中以過半的得票率當選,是黨員對現狀不滿、渴望世代交替的集中投射。正如綠營人士游盈隆所言:“多數國民黨黨員求新求變。”
但實現世代交替後,盡快修復黨內裂痕就成了首要之務。此次黨內選舉共6人參選,堪稱最激烈的一次,到後期甚至學著民進黨也搞“大陸介選”指控,也因此進一步擴大了黨內分歧。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這次選舉,多數藍營縣市長與地方派系更屬意郝龍斌,他們也是黨內具有號召力與資源的力量。
所以,如何在選後最短時間內整合派系,恢復凝聚力,是鄭麗文能否坐穩黨主席位置的第一道關卡,結果好壞或將直接影響2026“九合一”選舉乃至2028大選。
另一方面,形塑藍營少見的戰將形象,敢於展現在兩岸問題上的鮮明態度,也被認為是此次鄭麗文勝選的重要原因。她在競選過程中,主張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大力推動兩岸交流對話,強調兩岸應和解合作,開創“百年和平基業”;她呼籲展開國共兩黨對話,兩岸應強強聯手,實現“一加一大於二”;她痛斥“台獨”是絕路和政治騙局,多次公開表態“我是中國人”,甚至提出要以“兩岸同屬一中”為核心理念引領台灣民意導向,劃清藍綠界限。
鄭麗文的這些主張,被競爭對手認為是“深藍”路線,也被認為是“最紅”參選人。在她勝選後,民進黨就透過發言人拋出所謂“兩個期盼、一個提醒”急於“抹紅”;國民黨內也對其兩岸政策主張存疑,要求她放棄“深藍”路線,走回“中間路線”。
以最挺郝龍斌的趙少康為例。他在黨主席選舉結果出爐後寫下“千字文”,說新主席要穩住當前局勢,“千萬別出花樣扯後腿”,還要降低、消除“親中”力量,否則會“令不出黨中央”。
趙少康之外,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嫡系淩濤公開放話稱,新主席若不走“中間藍”,擁抱社會民意,將成為最弱勢黨主席。還有“本土派”民代揚言,若鄭麗文繼續“親中”路線,不排除退出國民黨。
在勝選感言中,鄭麗文提出三大原則:第一,絕不讓台灣成為“麻煩製造者”;第二,絕不讓台灣淪為地緣政治犧牲品;第三,國民黨要擔起責任為區域和平做“和平締造者”,完成兩岸和平共榮的使命。
選舉結果證明,鄭麗文的兩岸政策立場不僅符合兩岸發展方向,也契合台灣主流民意的訴求。她的當選,反映國民黨內部路線調整的呼聲。真正的挑戰,在於她如何凝聚共識、避免內鬥,同時帶領國民黨衝破民進黨多年執政下刻意包裝的“抗中”“抹紅”輿論枷鎖,走出一條既能回應基層求變、又能堅守“九二共識”核心價值的道路,引領真正的主流民意。這條路或許充滿挑戰,卻也是開啟新局、行穩致遠的關鍵。(完)
【編輯:康土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