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公益

盂蘭節探香港祭祀文化

香港中通社9月6日電 題:盂蘭節探香港祭祀文化

香港中通社記者 徐嘉儀

9月6日是農曆七月十五日盂蘭節。在香港,處處可見迥異風貌:煙火繚繞的街道、上演神功戲的盂蘭勝會、寺廟外的分衣施食⋯⋯大大小小的傳統祭祀儀式在這座國際大都會鮮活起來。

盂蘭節前夕,記者在香港仔所見,踏入黃昏的街道旁開始聚集三三兩兩的市民,蹲在路邊焚燒衣紙,地上擺著龍眼、蘋果、橘子等水果,還有酒、米飯、豆腐和豆芽等祭品。空氣中瀰漫著煙燻味,煙火繚繞中,人們默默禱告。

這些祭品並非隨意選擇,港人因“目蓮救母”故事而用上特定的祭品。民間有個說法,鬼魂在地府無法進食,食物入口就化成灰燼,香港便流傳一種說法:豆腐和芽菜水分高,不容易被火焚化,還要配上至少三杯酒或茶水供其解渴。

傳統祭祀中,香枝通常插在香爐或米缸中。但在香港有另一習俗,港人因習慣在路邊祭拜“好兄弟”,會用冬瓜作為香座,既容易插入香枝、避免傾倒,冬瓜的水分又可防止香火在路邊引發意外。

一些廟宇在盂蘭節有“分衣施食”的儀式,記者在香港仔一小廟所見,紮作師傅把“大士王”以竹架支撐起,放上“分衣施食”牌。相傳大士王負責震懾和監管前來的遊魂野鬼,使他們得到超渡,不會在陽間搗亂。

儀式後,師傅便將紮紙的大士王火化,恭送離開;寺廟人員則將糕點分發給附近街坊,令儀式不止於宗教,更賦予了社區關懷的意義。

而最為盛大的活動,莫過於潮人盂蘭勝會。香港有逾百萬潮籍人士,一百年前,來港謀生的潮人將潮汕地區的盂蘭節習俗帶來,包括神功戲、各種祭祀儀式的盂蘭勝會從此植根香港,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記者從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獲悉,今年香港各區的盂蘭勝會多達47個。

總會亦將在12日至14日於銅鑼灣舉辦盂蘭文化節,活動除了搶孤競賽、親子盆供堆疊賽外,還有實境互動劇場《阿囡返歸》,帶市民遊走神功戲棚、神袍棚等,感受潮人盂蘭文化中感恩及孝慈的真諦。

拋開節日不談,港人日常生活常有祭祀元素,許多家庭即使居住面積狹小,也會在客廳角落安放神祖牌或觀音像;街邊不少店鋪門口,都有一個土地財神的神龕,每逢初一、十五上香祭拜。祭拜祖先和無人祭祀的孤魂,都是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對無依者的關懷。

這座城市在現代化的同時,對傳統始終保持尊重,當街頭的祭火漸次熄滅,文化的香火仍在延續,連接著生者與逝者,傳統與現代。(完)

【編輯:康尚池】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29608777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67138298@qq.com

电话:00852960877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