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关注世界

通說:“9·11”前夕,槍聲再起!

世界报社新闻中心(香港讯)

就在“9·11”事件24周年前夕,美國再次被槍聲撕裂。

2025年9月10日,猶他州奧勒姆市,猶他山谷大學校園內。知名保守派活動家查理·柯克正在台上激情演講,呼籲青年參與政治、捍衛自由價值。話音未落,槍聲驟響——他當場中彈,送醫不治。

這不是戰場,不是中東,而是美國本土的大學校園。

消息傳出,舉國震驚。美國總統特朗普形容這是“美國的黑暗時刻”,并批評“激進左派”長期妖魔化不同政見者,稱這種言論直接導致美國社會出現恐怖襲擊與政治暴力,“這種情況必須立刻停止”。猶他州州長考克斯怒斥這是“政治暗殺”。

社交媒體瞬間淪為戰場:右翼譴責左翼“語言暴力”終致血案;左翼則反指右翼長期散播仇恨,才是暴力的溫床。

柯克是特朗普的堅定盟友,而特朗普本人,去年競選期間就曾兩度遭遇槍擊:7月13日拉票現場中彈受傷,槍手旋即被擊斃;9月15日,又一名持槍男子潛伏於其棕櫚灘高爾夫球場附近,被發現後逃跑時被捕,目前仍在審理中。

特朗普今年重返白宮後,縮減對國內極端主義的反制,將資源轉向移民執法,宣稱南部邊境為首要安全威脅。這一政策轉向,被專家批評為加劇了國內分裂。

與此同時,中東局勢也在“9·11”前夕急轉直下。

9月9日,以色列空襲卡塔爾首都多哈,目標直指哈馬斯高層。盡管以色列迅速承認行動,美國也急忙撇清關係,但質疑聲浪仍不絕於耳——卡塔爾防空系統由美國提供,為何襲擊當下毫無反應?外界普遍相信,這場行動背後,有華府的默許甚至支持。

這被視為以色列在中東採取“擴張主義”與“將恐怖主義作為國家政策”的明證,而美國的縱容,更暴露其中東政策24年來的本質未變:以支持以色列為核心,無視地區穩定,延續單邊主義。

“9·11”後,美國以反恐之名入侵阿富汗、伊拉克,推翻塔利班與薩達姆政權,結果卻是催生伊斯蘭國等更極端勢力,中東陷入長期動蕩。24年過去,美國非但未從中吸取教訓,反而在加沙衝突後,默許以色列將戰火蔓延至黎巴嫩、叙利亞、也門,甚至直接參與空襲伊朗三處核設施。矛盾升級,危機四伏。

今日美國的敵意,早已不限於中東。

在烏克蘭,美國被指是關鍵推手,持續輸送武器、情報與戰略支持,助烏抗俄,使衝突長期化。

在亞太,美國政策愈發具挑釁性。南海方面,強化軍事部署,扶植菲律賓為戰略支點,頻繁挑釁中國主權;台海方面,持續對台軍售、提供安全承諾,特朗普更被稱為“全力武裝台灣”的總統,將台灣推向風暴中心。

24年前,“9·11”曾讓美國短暫團結。24年後,這個國家卻在政治極化、校園槍擊、言論撕裂中分崩離析;對外,則從“反恐”轉向“大國競爭”,在全球製造新敵人、新戰場,安全威脅不減反增。

“9·11”的陰影,從未散去。只是今日的恐懼,不再僅來自境外恐怖分子——它來自校園的槍口、來自政壇的仇恨、來自白宮的戰略誤判,更來自一個日益撕裂、躁動不安的世界。

美國,真的從24年前那場悲劇中學到了什麼嗎?(完)


【編輯:康尚池】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29608777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67138298@qq.com

电话:00852960877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