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6年秋,日军发动以宾县、木兰、通河、汤原、依兰五县为中心的大讨伐。赵尚志于同年11月率领五百余人踏上西征之路。12月,在到达海伦冰趟子后,面对一直尾追不舍的日军讨伐队,赵尚志决定利用有利地形打一场伏击战。部队花了两天时间筑起一道雪砌水浇的交通壕,并在几座木屋内准备好足够的烧火木材。第三天,八百余名日军进入了伏击圈。由于准备充分,又占据了有利地势,虽然冰天雪地,但抗联战士在战斗中可以轮流到木屋里取暖,而日军则趴在冰上射击,不仅冻伤了手脚,且枪油凝固,拉不开枪栓,机枪成了“哑巴”。抗联战士越战越勇。整个战斗,歼灭日军三百余人,缴获一挺机枪和其他大批武器弹药。冰趟子战斗是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作战所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指挥讨伐的日军中将岩越惊叹:“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1936年的一天,天刚撒黑儿,在黑龙江木兰县鸡冠山脚下偏僻小村落,林家豆腐坊忽然来了几名抗联战士,他们又冷又饿,想要换点吃的充饥,主人便将他们请到炕上一起吃饭。林家吃的玉米面饼子和咸菜条,炕桌上还有一盔子菜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特别好吃,一问才知道这就是豆腐皮,就是煮豆浆时上面的豆皮,用剥了皮的梆条桃起来晾干干,即便于储藏,吃时又简单易做,用水泡开以后炒吃、炖吃凉拌都可以。战士们受到启发,鸡冠山上抗联的兄弟们只能吃到土豆、萝卜大白菜,有时还断顿没有菜吃,这个豆腐皮倒是很好的一道菜啊,只是这一张张晾干的豆腐皮易碎还不便于携带,询问主人也没有什么好的携带办法,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边吃边想,忽然间想起了在黄埔军校时吃过的竹笋,那么如果把豆皮卷成像竹子一样的棍棍,那岂不是好携带了嘛。便问主人可否这样做?林家主人想想点头表示可以,于是像竹棍一样的豆腐皮这一美味食材由此诞生,也源源不断的被秘密送到鸡冠山上,滋养我们的抗联战士。后来林家才知道,那天到他家吃饭的干部是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林家的后人为纪念赵尚志领导的鸡冠山抗日武装,将这一食材取名为一一豆竹。



1936年起,抗联第三军以鸡冠山密营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先后摧毁太平桥、尚家店、谭家店等“集团部落”,从鸡冠山出兵在木兰、东兴、巴彦三县境内开展游击战135次。木兰县鸡冠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生活战斗的广大区域,是全国罕见的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与百姓拥军抗战和后勤保障密不可分。



国际非遗“豆总汇”豆制品
“豆腐”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豆制品食材,深受大众消费者喜爱。
起源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便有记载,将黄豆、緑豆、青仁黑豆豆等杂豆用石磨碾压碎成豆瓣狀、尔后用水浸泡至软胀磨成豆浆再进行加热、用卤水点成豆腐脑再進行挤压成型为“豆腐”。
林氏豆制品现在传承人:林美丽女士,现任:哈尔滨爱之愿貿易有限公司总經理并荣任:中國烹饪协会素食委员会理事;荣获:2019年“中國素食委员会环境贡献奖”荣誉称号和证书。

林家豆腐坊,可以追溯于明末清初,做豆腐是林氏家族养家糊口的祖传手艺,代代相传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
2021年,林美丽女士把“豆总汇”三个字成功注册商标,正式把林氏家族豆腐系列豆制品命名为豆总汇豆腐,并把豆腐做成了远近闻名的知名品牌。

传承人林美丽女士从小受家族影响,对做豆制品有一种独特的灵感,他从小就开始跟随父母学艺,在上学假期时间就不断帮家里打理生意,毕业后便回家继承了自家做豆腐的这一门技艺。他从小就吃苦耐劳、敬业钻研把豆制品做的更是多样化,生产工艺区域现代化,半自动化的生产流程,按照市场需求量计划生产,既保证了产量更保证了质量。
一路走来,林美丽女士的直营店及加盟店开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坚持始终如一的是,林美丽女士坚持每天到豆腐作坊,监管豆腐的质量,也不断的到店里视察听取各方意见,不断的完善并改良自己的产品,并严格要求直营店及加盟店,在营销油炸豆制品时一到两个小时必须换新油,以高质量回馈消费者。
林家豆制品在当地非常受欢迎,经几代人传承古老做豆腐的工艺,从对原材料的筛选,一年四季泡豆时间长短的不同,包括人工做豆腐都非常细心讲究,做到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不断的完善制作手艺,做出的豆腐色泽光亮,弹性好,口感爽滑,是很好的养生保健食材。
如今凝聚一百二十多年的林氏豆腐传承人心血的产品,传承至今,就是用当地非转基因的黄豆,青仁黑豆,绿豆为主要原料,生产各种豆制品,纯手工原生态的绿色健康食品,不含任何对身体有害物质,众人皆益,具有保健养生之功效,如今的豆总汇豆腐系列产品,不仅代表了一种食物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态度、荣誉和自豪,一百二十年的传承手艺每一代人都在秉承坚持着,绿色环保健康纯粮养生的经营理念,不断挖掘传统工艺,同时加以改进创新,使林家豆总汇豆腐制品得以有序传承发扬光大,向社会奉献质优价廉的健康食品,给消费者交上一个满意的答卷。
审核:梦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