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际记者协会)
1924年6月16日,军阀混战的硝烟弥漫北平城头,一份新生的报纸悄然问世。著名报人成舍我以独立之姿创办《世界日报》,在动荡时局中为华北民间报业点亮一盏明灯。
一纸风行:民间立场与报业宏图
独立报格,卓然而立:成舍我秉持“言论独立,不党不私”的宗旨,以民间立场抗衡军阀强权与政治压力,在风雨飘摇中捍卫新闻独立性。
报系布局,格局初成:作为“世界报系”(《世界晚报》、《世界画报》)旗舰,《世界日报》与晚报形成新闻纵深,画报提供视觉补充,构建起全方位的新闻传播矩阵。龚德柏、张友鸾等报界精英先后掌舵总编,以锐利笔锋引领舆论。
教育立报,独树一帜:在普遍偏重时政的报业环境中,《世界日报》开创性地将“教育新闻”置于核心地位,敏锐捕捉并深入报道教育思潮变革与学运风云,为知识界提供重要信息平台。
内容丰碑:专刊矩阵与名家殿堂
周刊矩阵,启蒙之光:报纸突破传统模式,精心打造覆盖社会各领域的主题周刊:
深度聚焦:《妇女》、《儿童》周刊关注边缘群体,倡导进步观念;《经济》、《政法》剖析社会结构,传播现代知识。
思想激荡:《科学》、《社会科学》、《新闻学》等专刊成为传播西学、启迪民智的前沿阵地。
副刊巅峰,文坛重镇、巨匠舞台: 鲁迅辛辣犀利的杂文《马上日记》于此首刊,匕首投枪直指时代痼疾。
雅俗共赏:张恨水主编的《夜光》与《明珠》副刊,融合通俗小说连载(如《金粉世家》)与严肃文艺评论,发行量飙升,轰动北平,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精神盛宴。
名家荟萃,思想熔炉:
每月特刊吸引周作人、刘半农等顶尖学者大家纵论古今,将副刊提升为承载新文化运动成果的思想高地。
时代绝响:脊梁之断与精神永续
1937年北平沦陷,《世界日报》拒绝日伪接管,毅然停刊,彰显报人气节。抗战胜利后虽短暂复刊,终究在1949年历史洪流中画上句号。其25载历程,正是民国报业追求独立、参与社会变革的缩影。
《世界日报》的“报格”,正如其发刊词所誓,在威权与战火中淬炼得愈发坚韧。当鲁迅的笔锋划过副刊纸面,当张恨水的故事传遍街头巷尾,当教育新闻为青年学子点亮心灯——这份报纸已超越信息载体本身,化为一座由新闻理想、文化担当与启蒙精神共同铸就的时代丰碑。它逝于硝烟,却为后世立下标杆:真正的报人风骨,在于为无声者发声,为迷途者燃灯。
世界日报官网:https://www.sjtat.com/news/news.html
【编辑:郑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