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港澳台

港股打新熱潮背後 專家談資本市場未來更應關注“質”

世界日报(香港讯)

香港新聞網10月10日電(記者 崔隽)2025年前三季度,香港新股市場持續火熱。截至10月9日,港股市場年內共有69只新股上市,其中5只新股網上發行認購倍數均超過5000倍。同時,港股新股首日破發率降至24%以下,創下九年來新低。如果把這股熱潮放置在更宏觀的改革議程下,則可透視香港資本市場變革的進展和方向。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教授今日接受香港新聞網採訪談打新狂潮市場熱情背後的多重因素。

多因素促成此輪“打新熱”

為遏制市場過度杠桿化,保護投資者免受潛在財務衝擊,今年3月,香港證監會向持牌機構發佈多項指引,其中一項是向投資者收取10%最低預付認購資金,即最高允許10倍杠桿,標誌著港股百倍打新成為歷史。而眼下這輪“打新熱”正是在監管規範後實現的。

此前,港股市場出現過“高杠桿打新熱”。2023年11月,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港交所推出的新股結算平台‌)出台,本意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減少資金佔用和凍結。但券商在攬客壓力下紛紛推出零利率打新,不斷放大杠桿。投資者為提高中籤率,也都湧向高杠桿券商。一時之間,港股IPO(首次公開招股)市場認購金額飆升,常見千倍認購。然而,這其中隱藏著巨大風險,股價一旦暴跌,投資者賬戶將資不抵債。

2024年,港股70只新股發行,上市首日破發24只,占比34.3%;到年底收盤,破發38只,占比54.3%,打新股虧損的情況并不少見。

新規出台後,對一人多戶打新的打擊力度顯著加大,融資杠桿回到FINI系統上線以前,市場逐漸回歸理性。對此,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教授10日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採訪時表示:“股票市場的健康成長,不是靠高杠桿操作就可以實現的。券商憑藉高杠桿當然可以吸引一批人來買,但并不能保他們賺,上市之後很多人立刻就虧了,所以這種方式是不可靠、不可持續的。證監會的這些監管措施本質就是要推動市場健康發展。”

另外,今年8月起,港交所實施一系列IPO定價與公開市場規則修訂,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流程。此舉降低了申購與配置的不確定性,利好發行人定價和散戶參與意願,從制度端刺激了打新熱情。

除了監管規範和政策刺激,此輪“打新熱”還有其他因素促成。有分析觀點認為,今年以來,許多A股或內地新經濟、科技、生物醫藥公司選擇在港上市或次級回歸,形成示範效應,為市場供給充足“新股商品”。多家投行與會計師行的市場展望報告還指出,當前全球貨幣政策進入相對寬鬆階段,會推動資金會湧向IPO市場,推升認購與上市後表現。


改革持續進行,轉向“質”的提升

今年以來,香港IPO市場增長強勁,集資總額近1500億港元,位居全球首位,且國際長線資金參與度明顯增加。港股氣氛暢旺,恒生指數今年來累計上升超過30%;交投創歷史新高,每日平均成交額超過2500億港元。這些成績與香港多年來持續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密切相關。

談及過往的具體改革措施,莊太量以引入同股不同權制度、允許尚未營收的生物醫藥公司上市為例。這些舉措列於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之中。

“其實像阿里巴巴、騰訊這樣大型科技公司常採用同股不同權架構,這樣創始人哪怕佔據很少的股份,也可以控制公司。但以前香港是一定要求上市公司同股同權的。”莊太量說。

2014年,實施合夥人制度的阿里巴巴最終去美國上市,正是由於當時港交所的同股同權限制。引入同股不同權,就是為了留住和吸引這些創新型企業來港上市。此舉也確實推動了多家大型中概股或科技公司重返或增補香港資本市場的掛牌與籌資活動。

此外,允許尚未產生營收但具高研發潛力的生物科技公司以研發前景作為上市考慮,也是為了增強香港對“新經濟”與生物醫藥公司作為上市首選地的吸引力,應對全球金融中心之間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爭奪。

除了推動上市制度現代化,近些年香港在市場互聯互通方面發力明顯。擴大跨境資金流動,吸引境外資金參與內地市場,香港日益成為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的樞紐。

隨著改革持續推進,莊太量認為,未來應提高上市公司門檻和持續義務,完善退市機制,關注“質”,而非單純追求“量”。“一些公司上市後長期表現差,不能讓它們在市場上滯留,我覺得當下有10%的‘泡沫’可以去掉。”為了提升市場整體質量和保護投資者利益,他建議可將上市公司一部分募集資金作為抵押,“如果日後它表現差,完全可以把這個錢回發給小股民。”

對於監管層面,莊太量認為證監會應發揮更強勢的監管作用。“比如,批准上市的權力最好交給證監會。第一,內地就是這樣做。第二,香港只有一個交易所,靠上市權賺錢,那麼由它來批准上市就會有利益衝突,很難完全獨立。”

此前,證監會在往年對交易所上市監管表現的複核報告中指出,在IPO審核、異常股價成交的監測及後續問責上存在改進空間,并建議厘清證監會與交易所的職權分工。不過,關於這一問題,學界、監管機構、律所和主流媒體爭論已久,質疑交易所獨立監管和擔憂證監會監管過度的聲音同時存在。

另外,莊太量強調,香港資本市場改革不光要重視“供給”,如推動企業上市,還要注重“需求”,確保有長期且足够的買家和資金,尤其是吸引機構性外資,供需兩端需互相強化促進。(完)


【編輯:康土泉】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42060417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国际记者协会”867138298@qq.com

电话:184206041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