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中,冼夫人的名字早已超越历史人物范畴,升华为深刻的精神符号,深深镌刻在这片海岛的文化血脉与民众记忆里。她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唯用一好心”为核心的思想理念,在南北朝至隋朝年间,经五次亲赴海南的实践为海岛奠定稳定根基、推动文明跃迁;更经后代繁衍生息与思想传承,持续推动这片土地从“化外之地”向“文明之邦”进阶。冼夫人的思想不仅为中华民族意识与文化作出卓越贡献,在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更是支撑海南发展的精神支柱,引领着海岛文明不断向前。周恩来总理曾赞誉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江泽民同志亦评价她是“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直至今日,海南各地盛行的军坡、公期活动及盅盘舞等民俗,仍以鲜活的文化形式延续着对她的纪念,使其精神在新时代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依旧焕发蓬勃生机。
一、冼夫人的核心思想理念:跨越千年的精神内核
冼夫人的思想并非空想,而是植根于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民族杂居矛盾尖锐、中原与土著文明碰撞、地方割据与国家统一博弈”的复杂社会现实,最终形成兼具远见格局与务实精神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可凝练为三大支柱,彼此支撑、相互贯通,既是她治理海南的行动纲领,亦是影响后世的精神基石,更在五次赴琼实践中得到充分践行。
(一)国家统一思想:筑牢海南发展的政治根基
在冼夫人的认知中,“分裂则乱,统一则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彼时的海南,自西汉末年脱离中原王朝管辖后,已历经580余年“久乱不统”,部落间为争夺资源相互攻伐,社会动荡不安,经济文化发展几近停滞。她敏锐意识到:海南若要摆脱蛮荒,必须回归中央王朝统一治理框架——唯有统一,才能获得稳定的政治环境,才能引入中原先进技术与文化,才能让百姓免于战乱之苦。
这种思想并非空泛的政治口号,而是贯穿其五次赴琼历程的行动指南,从最初的统辖归附到最终的维稳安邦,始终以“统一”为核心目标。
(二)民族团结理念:消融隔阂的文明粘合剂
作为俚人部落首领,冼夫人跳出“以本族为尊”的狭隘民族本位,以“和”为核心构建民族关系。当时的海南,俚、汉、僚等民族(黎族先民多包含于俚僚族群中)杂居,因习俗差异、资源争夺时常爆发冲突,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她主张:民族团结不是“一方同化另一方”,而是“各民族共生共荣、互利共赢”。
这一理念在五次赴琼的治理实践中层层深化,从初期的部落归附协调,到平叛中的分化安抚,再到后期的全域巡抚慰民,逐步打破民族隔阂,筑牢团结根基。
(三)“唯用一好心”精神:以民为本的治理底色
“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冼夫人这句临终遗言,是其思想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概括。这里的“好心”,并非单纯的仁慈,而是以百姓福祉为根本的务实治理观——兴修水利是“好心”,传授技艺是“好心”,移建城池是“好心”,甚至助推统一、促进团结,最终落脚点都是让海南民众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这种精神贯穿五次赴琼始终,从首次入琼体察民生疾苦,到后续的技术传授、城镇建设、巡访安抚,每一次行动都彰显“为民”底色,也让她成为海南民众世代敬仰的“冼圣母”。
二、五赴海南:思想落地生根,改写海岛命运
冼夫人对海南的影响,从未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是通过五次亲赴海岛的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改变历史的具体行动。她的每一次到来,都如一场“及时雨”,为困境中的海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这片土地完成从“蛮荒”到“文明”的关键跨越。
(一)首次赴琼(约公元534年):统辖归附,奠定治理基础
此次赴琼前,海南虽有部落聚居,但长期缺乏统一统领,俚僚各族(含黎族先民)“各自为政、不相统属”。冼夫人以南越部族首领身份主动前往海南,凭借威望与诚意争取各部落归附,儋耳地区归附者达千余洞,首次以民间力量实现海南大部族的联合统辖,为后续纳入中央治理埋下伏笔。
(二)二次赴琼(公元540-541年):设立崖州,结束分裂乱局
冼夫人与夫君冯宝受朝廷委派巡察海南,亲眼目睹海岛因无统一行政建制,百姓既要躲避部落纷争,又无法获得中原文明成果,生活困苦不堪。她当即与冯宝联名上书梁武帝,痛陈海南“久乱不统”的危害,恳请设立崖州。
请求获批后,她亲自坐镇海南,协助朝廷完成三项关键工作:选派清廉官员、建立郡县行政机构、制定符合海南实际的法规。崖州的设立,不仅结束了海南580余年的分裂状态,更让中原的治理模式、生产技术、文化礼仪正式传入,为海岛系统化发展拉开序幕。
(三)三次赴琼(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平定叛乱,巩固团结根基
冯宝逝世后,岭南局势大乱,广州刺史欧阳纥反叛,其势力蔓延至海南,试图拉拢当地部落恢复割据。为维护海南的稳定与统一,冼夫人携儿子冯仆率军渡海南下,在苏寻峒、苍兴峒一带平定叛军。
平叛中,她延续“以德化人、分化瓦解”策略:仅严惩叛军核心煽动者,对被裹挟的部落民众晓之以理,提供生产资料助其回归生活;战后召集俚、汉各族首领举行盟会,告诫“同族相残则弱,各族相融则强”,促成多个部落缔结“互不侵扰盟约”,在各族民众心中种下“团结共生”的种子。
(四)四次赴琼(隋文帝时期,约公元590年):巡抚安邦,深化统一格局
隋文帝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赋予其“便宜行事”的治理权。当时岭南刚归顺朝廷,海南部分偏远部落仍存观望态度,年近八十的冼夫人主动“卫诏使裴矩巡抚诸州”,亲赴海南各地巡查。
此次赴琼,她以朝廷使者与部族领袖的双重身份,召见各部落首领,重申国家统一大义,授予归附首领官爵信物,化解潜在叛乱风险。海南各地首领纷纷前来拜谒受爵,使岭南与海南地区完全纳入中央有效管辖,彻底巩固了统一局面。
(五)五次赴琼(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巡访抚民,践行好心初心
广州总管赵讷因贪腐残暴引发民众不满,私结叛党被处死后,海南部分地区受其影响出现动荡。冼夫人以朝廷使者身份再次赴琼,前往各地巡查抚慰。
她深入峒寨倾听民众诉求,惩治欺压百姓的地方恶势力,发放粮食与农具帮助受灾部落恢复生产;同时核查地方治理情况,督促官员落实利民政策,将“唯用一好心”的精神落到最后一刻。此次巡访结束后,冼夫人因年事已高留居海南,次年(公元602年)于海口旧州镇卜口坡逝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经冼夫人五次赴琼实践,海南的经济文化面貌焕然一新:从“部落散居”到“行政统辖”,从“刀耕火种”到“牛耕水利”,从“各族纷争”到“和睦共生”,海岛逐渐摆脱“化外之地”的标签,向“文明之邦”稳步迈进。
三、后代传承:思想薪火相传,延续文明脉络
冼夫人对海南的影响,并未随她的离世而终止。她的后代在海南繁衍生息,以“继承者”身份将其核心思想融入血脉,通过近200年的持续治理与实践,推动海南的文明进程不断向前。
(一)家族扎根:从“治理者”到“海南人”的身份转变
冼夫人与冯宝的孙子冯盎,是冯冼家族在海南的关键传承者,被尊为“冯氏渡琼始祖”。他自幼受冼夫人五次赴琼实践的熏陶,将“统一、团结、好心”作为行为准则:隋末唐初天下动荡时,拒绝地方势力“割据称王”的拉拢,坚持率领岭南及海南归附唐朝,承袭了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的遗志。
为更好地治理与开发海南,冯盎采取“分散定居、深度融入”的策略:将自己的30个儿子分散到海口、文昌、澄迈、儋州等海南各地定居,形成“冯氏遍海南”的格局。这些后代不以外来统治者自居,主动学习俚人语言与习俗,同时持续传播中原农耕、纺织技艺与文化礼仪,完成了从“外来治理者”到“本土海南人”的身份转变。这种“扎根式融入”为家族长期治理奠定了民心基础。
如今的澄迈县老城镇石矍村,便是冯冼家族直嫡后代迁居海南后创建的村落,被誉为“冯氏海南第一村”。村里保留着冯氏祠堂、冼夫人纪念亭等历史遗迹,每年都会举行纪念活动,成为家族传承冼夫人思想的活态见证。
(二)治理延续:以思想为纲,推动海南走向繁荣
从梁大同初年至唐天宝年间的约200年里,冯冼家族始终是海南地方的实际治理者。在冼夫人五次赴琼实践积淀的思想指引下,其后代延续“维护统一、促进团结、发展生产”的治理策略,让海南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政治上,坚决执行中央王朝政策,同时兼顾海南民族特色,继续推行“汉俚共治”模式,避免民族矛盾激化;对偏远部落,采取“怀柔安抚”策略,而非强制管辖,保障区域稳定。经济上,继承冼夫人“发展生产”的理念,进一步推广牛耕技术,兴修更多水利工程;引入内地水稻、蔬菜等优良作物品种,让海南农业产量大幅提升;依托港口优势,推动海口、儋州与中原及东南亚的贸易往来,形成“商贾云集”的景象。文化上,他们比冼夫人更进一步,不仅兴办学堂开民智,还鼓励海南子弟赴中原求学、参加科举。如海南第一位唐朝官员何履光(今琼山旧州镇人),便是在冯冼家族推动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他在唐玄宗、肃宗朝官至正二品,曾任安南都护、容管经略使等职,曾率十道兵伐云南、击南诏,被赞“有谋赞之能,明恤之量”,其维护国家统一的品质与冼夫人核心思想一脉相承。
到了唐代,海南已从冼夫人时期的“初步开发”走向“空前繁荣”:中原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在海南广泛传播,出现“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的文化盛景;各民族融合更加深入,“椎跣变为冠裳,侏离化为弦诵”,海南的文明程度已与中原地区逐步接轨。
四、精神不朽:民俗传承与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
冼夫人最终在海南走完一生,她的“最后一口气”留在了这片倾注毕生心血的土地上,而她的精神却通过民俗活动与信仰载体得以永生。海南各地的军坡、公期活动及盅盘舞等,以最鲜活的文化形式,将她五次赴琼的壮举与核心思想传承至今,让“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形象深入民心。
(一)信仰载体:庙宇与公庙中的精神寄托
海南东部的城镇与乡村建有诸多供奉冼夫人塑像的庙宇,几乎每个村落还设有公庙(福德庙)——庙宇构成中最基层单位。追根溯源,这些公庙最初为纪念冼夫人派驻各村寨的官兵而建,亦是“公期”活动的举办场所,既承载着对冼夫人及其官兵的缅怀,更成为村民祈祷村寨平安的精神寄托,让冼夫人团队的影响渗透到海南乡村的肌理之中。
(二)军坡活动:从“纪念”到“精神凝聚”的民俗表达
军坡活动,又称“闹军坡”“吃军坡”,起源于冼夫人平定海南叛乱、操练军队的历史场景,核心是重现她多次赴琼平叛安邦的壮举。如今,它已成为海南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农历二月至三月,海口、文昌、澄迈、定安等市县的乡村都会举办盛大军坡节,短则数天,长则半月。
活动的核心环节,处处体现对冼夫人精神的传承:“装军”巡游中,村民身着仿制的冼夫人军队铠甲,手持刀枪等道具,按史料记载的阵法沿道行进,时而列阵操练、时而呐喊助威,生动重现她当年平定叛乱、维护统一的场景,让“勇于担当、护境安民”的精神具象化;“公期”祭祀仪式上,不少地方祭坛正中供奉冼夫人金身神像,村民跪拜时多念叨“求圣母保平安、赐丰收”,将对“唯用一好心”的尊崇转化为对民生福祉的期盼;各族共庆时,民众齐聚,通过聚餐、歌舞等活动,重温“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理念。
(三)盅盘舞:从“祭祀”到“日常”的情感寄托
流行于文昌、海口、澄迈等冼夫人信仰核心区域的盅盘舞,是民众为纪念冼夫人,在祭祀活动中发展出的独特歌舞形式。如今,其场景已从祭祀延伸至日常:不仅在军坡节、冼夫人诞辰等祭祀活动中表演,也成为婚礼、节庆等喜事中的助兴节目。
舞者以盅、盘、筷等日常生活用具为道具,通过敲击、旋转等动作,演绎冼夫人“练兵、劳作、教化”的场景,隐晦重现她赴琼实践中的关键片段。这种贴近生活的质朴表演,承载着百姓对冼夫人的亲切情感——仿佛她从未远去,始终以“好心”守护着这片土地与人民。
(四)精神的当代回响:从历史到现实的价值延续
在现代社会,冼夫人的三大核心思想与五次赴琼积淀的实践智慧,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成为海南发展的精神动力,与历史形成鲜明呼应:
1.对应“国家统一思想”: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维护国家统一”的理念转化为海南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自觉,坚决守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延续了“统一则安”的历史智慧。
2.对应“民族团结理念”:海南18个市县均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冼夫人“各族共生共荣”的理念,成为汉族、黎族、苗族等各族群众共筑自贸港的精神纽带,让“和而不同”的传统延续至今。
3.对应“唯用一好心”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传承了为民底色——推进“菜篮子”工程保障民生、加强生态保护守护家园、发展“村BA”等群众文化活动,皆是“好心为民”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从南北朝时期的五次亲赴践行,到冯冼后代的薪火相传,再到今日庙宇公庙的信仰寄托与军坡、公期、盅盘舞的代代纪念,冼夫人的思想如同一条贯穿海南文明史的红线,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连接。她不仅是海南历史上的“巾帼英雄”,更是这片土地永恒的精神灯塔,指引着海南在文明演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这一评价,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符永涛,海南省冼夫人研究会智库专家,海南省电影公司原副总经理,中国民族史研究会会员,曾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旅游》《中国民族》《农民日报》《中国电影市场》《今日海南》《海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
来源:微信公众号(海南省冼夫人研究会)
【编辑:康土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