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社新闻中心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聯合國成立80周年。9月22日至30日,第80屆聯合國大會高級別周在紐約召開,主題為“繼往開來,再譜新篇”,旨在探討新國際格局下的全球治理。會議期間,“轉變治理範式”成為各國代表與國際組織的普遍共識,而推動這一轉型的核心議題,聚焦於和平、發展、文明交流互鑒與和諧共生。
歷史經驗反復證明,和平是國際合作的基礎,是解決全球性挑戰的前提。然而,當前國際形勢卻呈現出令人擔憂的悖論:全球軍費開支已連續第10年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形成尖銳衝突。聯合國最新報告《我們需要的安全:為可持續與和平未來重塑軍費支出》顯示,2024年全球軍費總額達2.7萬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超9%,創下自20世紀40年代冷戰以來的最大增幅。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關乎人類基本福祉的民生領域——如普及義務教育、消除兒童營養不良、強化基層醫療、推廣清潔能源、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建設韌性基礎設施等——長期面臨資金短缺與政策缺位。國際社會亟需凝聚共識,調整資源分配邏輯,避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多重危機中進一步脫軌。
當今世界正站在歷史性十字路口,多重挑戰叠加,發展已成為各國必須優先應對的核心議題。然而,若缺乏強有力的多邊合作機制,發展的根基將難以穩固。以人工智能為例,麥肯錫2022年數據顯示,全球約33億勞動者(佔世界人口近一半)正因AI技術的迅猛發展而面臨職業焦慮與安全感缺失,這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八——“體面工作與經濟增長”——嚴重背離。
近年來,自然語言生成、計算機視覺等AI技術在企業與公共部門的應用呈爆發式增長:2018年平均每組織採用1.9種AI技術,到2022年已升至3.8種,增幅近一倍。面對這一趨勢,本屆聯大期間,全球商業領袖普遍呼籲:必須加快建立AI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全球治理框架,推動成立多邊協調機制,確保科技創新真正“以人為本、面向未來”。畢竟,如果科技發展喪失包容性與倫理約束,它可能成為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引發難以預料的混亂與災難。
價值引領是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回望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際,《聯合國憲章》應運而生,不僅確立了戰後國際秩序的基石,更以“和平、正義、人權、合作”等核心價值,為全球治理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內核。它所倡導的積極理念,推動各國銘記歷史、面向未來,奠定了國際社會對話、共建、共享的基礎。
如今,世界再次站在歷史十字路口,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緣衝突加劇,發展鴻溝擴大。面對這一變局,中國於2023年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2024年,在第78屆聯合國大會上,由中國與80多個國家共同發起,“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的決議獲一致通過,標誌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獲得更廣泛的國際認同。
面對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中國近年來相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和全球治理倡議,構成“中國方案”的四梁八柱,為動蕩變革中的世界提供穩定錨點與合作路徑。
其中,全球治理倡議旨在推動各國攜手行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這一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聚焦增長動能、全球安全倡議破解衝突根源、全球文明倡議促進價值共鳴,共同構成中國對“世界需要什麼樣的全球治理體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系統回答。
本屆聯大通過的多項決議與文件表明,當前全球治理的四大核心支柱已日益清晰:和平與安全、人道主義、可持續發展、人權體系建設。無論在全球層面還是區域維度,夯實這些支柱,都離不開強化國際組織作用、堅持多邊主義、深化國際合作。唯有增進理解、凝聚文化共識、塑造面向未來的文明態度,才能為世界發展注入穩定的文化力量。
全球治理並非新概念。早在1992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在聯合國日致辭中即宣告:“一個真正的全球化時代已經到來。”同年,聯合國支持成立“全球治理委員會”,首次系統提出“全球治理”理念。1995年,在聯合國成立50周年之際,該委員會發佈里程碑報告《我們的全球鄰里關係》,以全球安全、經濟互聯、聯合國改革與全球法治為框架,明確提出全球治理應遵循的核心價值觀:公平、正義、平等、包容、自由、非暴力。
這些理念曾幫助世界各國樹立“全球視野”,人們逐漸意識到:世界的問題會波及本國,本國的問題也會影響世界。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我們既要尊重“各美其美”的文明多樣性,更要邁向“美美與共”的文明共生新階段。
當前,全球化雖遭遇曲折,緊張、衝突、不確定性成為高頻詞,但危機中也孕育著變革的契機。正如中國古語所言:“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唯有以更開放的胸襟、更包容的智慧、更堅定的多邊信念,方能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繼往開來,再譜新篇”。
(本文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劉琛)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来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康土泉】